- 二连浩特口岸是中蒙边境最大的陆路口岸,近年来,两国经贸往来和人员往来日益密切。
- 今年以来,截至9月5日,二连浩特公路、铁路口岸累计进出境旅客超过175万人次,同比增长95%。
- 大量蒙古族居民来华接受教育、接受医疗服务,蒙古国商品受到中国消费者的青睐也推动蒙古国企业扩大在华业务。
中国呼和浩特—— 媒体 OutReach 新闻专线 – 2024 年 9 月 19 日 – 随着“中国旅游”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受到欢迎,二连浩特口岸的到达大厅挤满了热切的旅客,他们等待通关并开始他们的全国冒险之旅。
二连浩特位于中国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,是中蒙边境最大的陆路口岸。
人群之中,背着背包的巴特蒙克踮起脚尖,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,热切地四处张望。
旅游业蓬勃发展
来自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的巴特蒙克说:“‘中国游’在蒙古很受欢迎。我已经去过中国多个城市,包括杭州和西安。”
他补充说,像他一样,许多蒙古游客也被中国吸引,因为旅游方便,度假费用合理。
与此同时,许多中国游客选择前往蒙古国,欣赏邻国的风景和民俗。34岁的郝小明是湖北省武汉市居民,刚刚结束了为期五天的乌兰巴托火车之旅。
“我很喜欢蒙古的草原和特色民居。”郝说,此次旅行的部分动机是一首蒙古歌曲,可以翻译为《乌兰巴托的夜晚》。这首歌在中国很受欢迎,歌词已被翻译成中文。
据二连浩特口岸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数据显示,今年以来截至9月5日,二连浩特公路、铁路口岸累计进出境旅客超过175万人次,同比增长95%;运输车辆44.2万辆次,同比增长近一倍。
这些文献充分体现了中蒙关系的辉煌。近年来,中蒙作为人文相通的近邻,在旅游、教育、医疗、经贸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拓展,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福祉和互学互鉴。
教育、医疗机会
在二连浩特市第一中学的一间教室里,40名蒙古族高中学生正在上汉语课。
“我喜欢汉语和体育,我经常和中国朋友一起打篮球。”来自蒙古肯特省的17岁男孩米德默勒德尼说。
米德梅勒德尼的姐姐曾经在中国留学。回到蒙古后,她找到了一份与中国贸易有关的工作。“我想像姐姐一样掌握中文,”他说。
该校副校长包秀华介绍,自2006年成立以来,该校已接收2000多名蒙古学生,大部分学生进入了中国各大学学习。
除了接受教育,蒙古国民众来华就医也颇为常见。乌兰巴托市65岁的格雷其其格因关节疼痛难忍,首次来华就医。在接受针灸、拔罐等日常治疗约10天后,她的疼痛感明显减轻。
另一位在中国治愈疾病的患者是来自乌兰巴托的苏雅尔特,她在中国接受了白内障手术,回到蒙古后找到了工作。这在过去几年里是她做梦也想不到的。
5年来,中国医务人员为蒙古国1000余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。
城里的蒙古商品
二连浩特街头巷尾,无数店铺招牌上都挂有三种文字:汉字、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使用的传统蒙古文和蒙古国通用的西里尔蒙古文。
在二连浩特市一家仓储式商店的进口商品展区,货架上摆满了各类进口蒙古国商品,从蜂蜜、面粉、牛肉干、奶茶粉到驼绒、羊绒等,应有尽有。
二连浩特市民顾晓静是耀金进口超市的常客,最近天气转冷,她又在超市购买了蒙古羊毛护膝和羊皮手套。
“我们喜欢蒙古蜂蜜和小麦粉,”她说。
超市经理李伟说,店里蒙古族商品很受欢迎,还有日本、法国和德国进口的商品。
蒙古商品的受欢迎程度也促使蒙古企业扩大在中国的业务。例如,知名羊绒品牌GOBI Cashmere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二连浩特和锡林浩特都设有旗舰店。
双边贸易
28岁的图西格来自乌兰巴托,在二连浩特工作,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。
她2018年6月首次来到二连浩特工作,2020年初回蒙古结婚生子,去年与丈夫孩子回到二连浩特继续从事贸易工作,专门为乌兰巴托一家农产品加工公司采购中国机械设备和零部件。
在二连浩特,像图西格这样的蒙古族侨胞还有很多,其中比德里亚的情况比较特殊,这位38岁的冷藏卡车司机经常往返于中蒙边境,将中国的水果和蔬菜运往乌兰巴托。
“中国的蔬菜丰富了蒙古族人民的餐桌。”司机说,蔬菜贸易改变了他这个“肉食者”的饮食习惯,让他变得更健康。
在二连浩特市与蒙古国扎门乌德接壤地区,一个经济合作区正在建设中,有望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第三个跨境经济合作区。
中蒙二连浩特—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规划面积18.03平方公里,将支持中国发展国际贸易、物流、跨境旅游等目标,助力蒙古国实现发展大宗商品物流、加工、国际商贸、文化旅游等目标。
距离工地不远处,是中蒙易货贸易市场,蒙古人在这里出售羊绒,中国纺织企业则在这里开发精美的羊绒制品。
2020年,二连浩特被中国政府列为全国首批13个进口货物加工易货贸易试点区之一。今年前7个月,二连浩特易货贸易额突破4亿元人民币(约合5600万美元),同比增长1.34倍。
标签:#中国 #蒙古
本公告内容由发行人独自负责。